发布日期:2025-02-16 22:47 点击次数:149
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“元宵节”。元宵节又叫“上元节”,而芜湖人习惯称“过小年”。传统过年“闹新春”,一般是要从初一闹到十五才告一段落,所以每到正月十五,芜湖家家点燃香烛,户户悬挂彩灯,结伴去逛灯会,成为春节传统喜庆活动的延续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正月十五“元宵节”芜湖的传统习俗吧!
正月十五“吃汤圆”
正月十五吃元宵是由来已久的民间习俗,过去芜湖人习惯称“元宵”为“汤圆”或“汤团”。“圆”寓意着“团圆”“圆满”,正月十五吃汤圆,象征家庭和谐、吉祥。
据《食在芜湖》中记载:早在上世纪20年代,江城芜湖的街头巷尾就有众多的元宵铺及元宵担子,其中尤以镜湖旁的大花园入口处的“正福斋元宵铺”最为出名,后来改为镜湖旁的“健康小吃部”。正福斋的四色汤圆包括:鲜肉汤圆、水晶汤圆、豆沙汤圆和芝麻汤圆,保持和发展了传统制作特色和正宗风味,名扬四方,成为当时芜湖的特色小吃。
展开剩余70%如今,桂花酒酿元宵依然是芜湖民间十分喜爱的风味小食品,一碗桂花酒酿元宵,柔软、滑润、酒醇,又伴着桂花清香,美美喝上几口甜水,再捞起一勺酒酿,顿时酒香沁魂,胃口大开。
正月十五“逛灯会”
芜湖人对元宵节的重视,不仅体现在吃上,更体现在各种民俗活动中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玩灯、观灯的习俗,所以芜湖人又称元宵节为“灯节”。
据民国八年《芜湖县志》中记载:“上元谓之灯节。先是市肆鬻灯,或糊纸或翦彩为之,又有远贩他郡而至者,制作尤精巧可观,人争购之,以饷女子及亲故,子女之相昵者常以笏金予直不惜也。不数日市为空。前三日既夕试灯,里中少年多结队为鱼龙曼衍之戏,或为秧歌、采茶词,悬火照耀,招摇而过市,观者肉薄如墙,而进漏三下未已也。元夕尤盛,逐至申旦。
过去,芜湖的篾匠店大多集中在花街。春节刚过,他们就精心编制各式各样的花灯,悬挂在店堂内、大门前以此来招揽顾客。此时花街篾铺店生意最为兴隆。
芜湖曾有民谚说:花街半里路,尽是篾匠铺。平时卖竹器,正月花灯出。晚上灯点亮,疑是天仙处。
灯会从芜湖的南门湾沿长街至大马路(今中山路),商铺门前家家张灯结彩,可见当时的芜湖元宵节的盛况。到了晚上,各家各户都竞相点亮门前的花灯,把花街照耀得如同白昼一般,霎时热闹非凡。
灯会上除了有各式各样的花灯,更少不了舞龙舞狮。灯会以玩龙灯领头,舞狮子、踩高跷、跑旱船、打莲湘等各种表演配合。当时芜湖米市兴旺,在芜湖经营米业的广潮帮、宁波帮等,都要组成灯队,争奇斗艳。十里长街,人涌如潮,欢乐笼罩满城。
正月十五“赶集会”
正月十五“赶集会”是芜湖鸠江区官陡门一带的传统民俗活动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“官陡门赶集”最早由传统民间庙会演变而来,当地的百姓习惯称为“官陡门庙会”。
据《鸠江区志》中记载:官陡门原由扁担河东和河西两部分组成。相传宋代,八里湾处修建了一个陡门,取名“官陡门”。建国前,官陡门河东河西有老街,名叫“裤子街”。街道两旁铁匠铺、酒坊、油坊、糖果店、炒货店等集市繁荣,商贾云集。每逢正月十五,人们到集市游玩、购物,俗称正月十五“赶集”。建国后,老街逐渐变化和消失,但正月十五“赶集”的习俗一直延续。
如今,官陡门赶集改名为“官陡门民俗文化节”,每年农历正月十五,延续着传统文化内涵的盛会都会如期举行,吸引了芜湖及周边地区数万名的群众,共同构成了一幅熙熙攘攘、热热闹闹的元宵佳节“赶集图”,成为芜湖特色民俗文化的代表!
【 本 期 话 题 】
你家今年准备如何过元宵
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正规配资网站
发布于:北京市Powered by 联华证券_网上股票杠杆平台_正规股票配资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